-
确实叫十堰,但你问老人“十堰在哪”,他可能指了指远处的山坳说:“郧阳。”这事儿不玄乎,只是时间把名字悄悄换了一轮。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个靠十道水堰灌溉的小镇,名字听着像农具,没人当回事。
直到国家把二汽安在这儿,推土机一响,房子一栋栋冒出来,人口从几千涨到几十万。
城市不是慢慢长大的,是被工业一口气吹起来的。
名字也跟着换了——“十堰”从地理名词,变成了行政公章上的正式称谓。
可老一辈人嘴里的“郧阳”,没跟着撤县并区就消失。
他们记得的是古街、老庙、汉江边的渡口,不是汽车流水线。
2014年我回老家,路边卖酸浆面的阿姨,收钱时还说:“哎哟,你从郧阳来啦?”我愣了三秒,才反应过来她指的是现在的十堰城区。
行政区划合并后,郧阳成了区名,但文化记忆没被注销。
你去博物馆,能看见明代的堰渠图纸;去菜市场,有人还在用“郧阳话”讨价还价。
城市可以重命名,但人对土地的情感,没那么容易改口。
十堰不是不叫十堰,是它太年轻,还没来得及长出自己的乡愁。
而“郧阳”,早已在几代人的饭桌上、方言里、记忆的褶皱中,生了根。
我们总以为地名是定的,其实,是人用生活,一点一点把它叫出来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