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汽(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选择十堰作为厂址,是基于当时历史、地理、经济和战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战略布局下的工业选址案例。主要原因包括:
1. "地理与交通条件优越:" "相对偏僻,利于保密:"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考虑国防安全和保密性。十堰地处鄂西北山区,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不便,具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适合建设重要的国防工业项目。 "交通可通达性:" 尽管地处山区,但十堰是连接陕西、四川、湖北三省的交通要道。特别是"汉江"穿城而过,提供了天然的运输通道。更重要的是,"襄渝铁路"(后发展为焦柳铁路一部分)的建设使得十堰有了可靠的外部运输动脉,能够将原材料运入、将成品运出。这对于需要大量原材料和需要将重型车辆运出的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2. "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 十堰及其周边地区(如郧西县)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钒矿"储量较为丰富。钒是制造重要合金钢(如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合金钢)的重要元素,这在初期对二汽的建厂和产品研发起到了支撑作用。 "能源条件:"举报 -
这个是当时国家发展需要而最终决定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答案是三线建设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是什么概念。三线建设发生的时间是1964年,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的时候。当时中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3个省建设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其中就包含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省的十堰市,二汽也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那么在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和俄罗斯的冷战趋于缓和,至此三线城市建设的部分项目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上面。
时间再过4年,也就是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明确了第一批调整单位121个,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你比如咸阳、宝鸡、沙市、襄阳、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这些企业合并迁移后,多半进行了改制,由军用企业转为民用企业。
典型的案例你比如位于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改制为东风汽车公司
也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东风汽车集团。截至2017年,东风集团已陆续建成了十堰市(主要以中型、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事业为主)、襄阳市(以轻型商用车、乘用车为主)、武汉市(以乘用车为主)、广州市(以乘用车为主)四大汽车生产基地。
以上就是二汽的前世今生,喜欢的就点个赞呗!
举报